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我们去寻一盏灯

一颗太阳味道的 棒棒糖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枯琴一张拂流年  

2009-11-08 15:36:01|  分类: 小玩意儿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题记:欣闻京城新四大俗为“学琴学古琴,开店开会馆,学佛修密宗,喝茶喝普洱”,古琴不负众望拔得头筹。静下心来,细一琢磨,发现这四大似乎皆是医治人心浮躁,人情纸薄的自开方,只是不知对症与否…

      年少时喜欢筝,清澈爽利,一声声珠圆玉润却又不似琵琶般琐碎繁复,听来很是入耳。可这些年,阅历渐长,再听筝便渐觉浅薄,似乎清丽有余但沉积不足,终究只是教坊间的一件器乐,娱人娱己,堪博一笑罢了。倒是古琴,似乎渐和心意,每每听来气凝神静,须臾之间便仿佛是另一番世界了。

     古琴,古称“琴”或“瑶琴”,在《诗经》中便有“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”的句子,可见其为九州大地上最古老的几种土著乐器之一了。只是时至今日,曾经互为邻里的编钟,玉磬都已进驻了历史博物馆,难在民间流传,唯有古琴还能赶上大俗大雅的这班时代列车,又回归了一把历史舞台。要说此中渊源,我想与古琴身后的万千士子实在是关系非浅。

     自古至今,除了在形制大小上略有变化,古琴从汉代起便设下七弦,三国后,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制式更是被固定了下来,未再有变迁。因此,古琴也得了个别名”七弦琴“,王维曾有诗云:“泠泠七弦上,静听松风寒。”说得便是与朋友围庐听琴的感受。古琴,作为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重要功课,早已与儒家文化一起,成为学子士人血脉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虽然,在孔子编撰的四书中,《乐》一部失传已久,但古琴中的制式之中仍然保留着“仲尼式”这一制作形态,从中或许依稀可探出古琴在中国士大夫文化中的重要地位。
     
    与筝不同,古琴自从被孔子看中,便逐渐脱离了民间音乐的底子,渐趋归属到了平民之上,贵族之下的士大夫阶层。这一阶层大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墨客,他们将古琴典雅苍劲的音色与中国文化中的诗典绘画相结合,开始赋予古琴更多的文化内涵。古琴已经不简单是一件乐器,它更多的承载了一位士子的情操和素养。于是,嵇康在刑场一曲《广陵散》众人泪下,蔡邕从火中抢“焦尾琴”,后世称咏。奏琴的水平已经成为评价一位士子的重要指标之一,这就难怪卓文君小姐当年能听了一曲“凤求凰”便与司马相如私奔而去,宁愿为其当垆卖酒了。
      
    古琴的音色苍劲质朴,丝弦微颤,余音似有若无,高处不浮华,低处稍沉郁,中段铿锵有力,全无半点脂粉之气,抚弄之间,泛音轻盈纯净, 摘弦之后,枯滞中余音幽然。如焦墨荷茎,于留白处韵致天然。颇是合乎中国文化中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的讲究。而古琴的曲谱,也大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工尺谱。还记得,红楼梦中曾有段故事,说是宝玉一日在黛玉的书房中,发现了一本“天书”,其实,那就是一本古琴曲谱。这种曲谱,为古琴所独有,它以汉字的拆字法写成,将演奏的手法,弹拨的琴弦,以及按压的位置都以特定的符号缩写,然后再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。早先王府井音乐书店没拆的时候,我在那里看到过厚厚的三大本古琴琴谱,可惜当时我还是个穷学生,实在没钱把它们收归己有,现如今便不知在哪里还能买到了。

     《荀子 · 乐论》有云,“君子以钟鼓道志,以琴瑟乐心”,可见古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乐器的简单,转而变成了文人士大夫们用来修养身心的一种方式,这也就难怪在演奏之前,鼓琴者都被要求沐浴薰香,清心寡欲,闹得仪式重重了。而恰也因了这个缘由,古琴早已成为一种小众乐器,只能在所谓知音间,唱和弹拨。上下五千年,华夏大地上能够传承至今还形制依然的本土乐器,大概除了古琴也没剩下几个,而如今的这股新四俗风潮,不知算不算得上是一种从外到内的回归…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825)| 评论(37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